孩子被打,到底该不该打回去?

2016-04-11 西洋菜妈妈育儿笔记 西洋菜妈妈育儿笔记
“菜妈,有人打了我的孩子,我到底该不该教他打回去?”经常有妈妈在后台反应这样的问题。
 
有些人认为不要打回去,理由是:

“不要打回去,打人不是好孩子,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大人,让大人来判断和解决问题。”

“宽容是传统美德,应该多讲道理而不是动手,何况小孩子之间的打闹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打架和欺负。”
 
而越来越多的新观念家长却认为:

“当然要教他打回去了,不然孩子会一辈子成为受气包”,“告诉老师会被小朋友们看不起,只有用自己保护自己,用拳头回击,才不会受欺负!”


观点众说纷纭,到底怎么做才是最好的?又不会对孩子成长不会留下阴影?菜妈今天找来了一位“世界顶级的咨询顾问”、同为妈咪的暖暖妈,来跟大家分析出一下“孩子被打,应该怎样做!”
 
文/暖暖妈爱分享(公众号:nnmafx)
 
在这一点上,暖妈特别理解大家的纠结。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宝贝被别的熊孩子欺负,又担心在自己的怂恿下,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眼中欺负人的“熊孩子”。

孩子被打了,就是被欺负了吗?


先讲一个暖妈亲眼所见的故事。
 
莉莉和小静,是两个幼儿园的小女孩,平时非常要好。有一天,小静的妈妈去幼儿园接她放学时,却远远的看见莉莉和小静吵嘴了,争执中,莉莉一下把小静推到了地上扭头就走了。
 
平时女儿都是家里的小公主,小静妈妈亲眼看见女儿居然被小朋友欺负,真是心都痛麻了。她一把冲过去抱起女儿,问她:“刚才莉莉推你,你怎么不还手啊!她这么欺负你,你还跟她做什么朋友啊!以后再也别跟她一块玩了!”
 
小静从妈妈的怀里挣开,一屁股又坐回了地上,大声哭了起来……


我们喜欢用成人世界的规则,去对待孩子们的矛盾。可是,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,其实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我们教他们怎么来看待。
 
他们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,经常前一秒还相互推搡打来打去,下一秒就已经擦干眼泪重新手拉手去追来追去。
 
莉莉和小静,也许只是一次好朋友之间再正常不过的闹情绪,可是在小静妈妈看来,却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负。

妈妈要求小静应该“还手打回去”、“别跟她玩了”,对孩子是一种“对方在欺负你,你不打回去就是懦弱。你们不能再做朋友了”的心理暗示,这种暗示,让小静比被好朋友推了一把更加难受。
 
这种暗示的结果,也许小静以后真的受了欺负,却也再不愿意告诉妈妈。
 
永远都不要小瞧“心理暗示”的作用。
 
当我们的孩子还很弱小,不能保护自己时,家长的这些语言和行为,反而是一种对孩子的心理引导,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懦弱、自卑。
 
孩子到底有没有“受到欺负”,不应该由我们来判断,而应该交回给孩子自己。
 
如果对方孩子并没有用武力来达到目的并乐在其中的主观故意,我们的孩子也并没有在被打后产生委屈、恐惧、愤怒的情绪,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主动去引导孩子,让他们觉得自己“被欺负”了。
 
不能因为总害怕自家孩子吃亏,就不惜扼杀孩子们单纯的友谊和快乐。

被打了要打回去,一定就能打得回去吗?


如果上面的理由你们觉得过于教条,那暖妈再说点更接地气的。
 
先问大家一个问题,“如果有人打你,你怎么办?”
 
大部分的人会说,“那当然要先知道他凭什么打我?如果没有特别合理的理由,当然要打回去了。”
 
再问另一个问题,“如果有个比你强壮得多的人打你,你怎么办?”
 
我相信可能就会有一半以上的人会仔细思考并沉默了。


大部分对自己的孩子要求“被打了就要打回去”的人,多半是理想地认为只要孩子想打回去,就一定能打回去的。
 
但现实往往会、要复杂得多,排除第一部分朋友之间的打打闹闹之外,真正动不动就动手打人的,多半也不会因为对方还击就善罢甘休。
 
孩子们并不懂得去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,一味的教孩子挨打了就要打回去,就没想过,孩子一定就能打得回去么?如果对方本来就比自己孩子更加孔武有力,一味只知道教孩子还手,兴许只会招来更大的伤害。
 
另一方面,因为孩子本身对交往就有畏缩心理,万一动了手也"打不回去",心理压力只会更大,交往也就更不自信了。
 
孩子如果没有打回去,以后会变得懦弱吗?


相信大部分的家长,对于该不该教孩子打回去的困扰,皆来自于如果孩子不会还手,会不会以后因此而变得懦弱。
 
其实还是那句话,孩子是一张白纸,变成什么样的人,在于大人的画笔在上面如何的涂写。
 
有娱乐圈毒舌之称的金星,曾经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:


她的儿子在超市里被一个抢玩具的孩子无缘无故打了一巴掌,她让儿子打回去。儿子捂住被打红的脸,说:“不!他打我,是因为他的妈妈没教育好!我跟他不一样!”这句话让金星震惊,也深感安慰。
 
学会化解内心的愤怒和仇恨,是孩子的必修课。
 
人与人相处的平等和尊严,有很多种方式来表达和实现,并不只有“被打就还手”这一种。

找到如何与人和平共处的方法,不仅仅是真正的自尊和自信的表现,还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、忍让,为他人着想的良好性格的形成。
 
至于这个是不是懦弱,关键还在于看家长的引导,让孩子明白,没有打回去,并不是因为我们害怕,而是应该用更好的办法来解决。
 
另一方面,那种吃不得一点亏,稍微受委屈就要打回来的所谓强者,真的就快乐了吗?


比肢体侵害要更难打破局面的是被孤立
 
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强大到谁也不敢惹,但那种真正谁都害怕,大家都敬而远之的孩子,内心深处绝对要比受了一点肢体伤害的孩子更加痛苦。
 
教育孩子以暴制暴,并不是什么好办法。与其教孩子如何反抗、以暴制暴,不如让孩子学会怎么样有效的保护自己。

如果孩子被打,应该怎么做?


终于回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身。暖妈不建议孩子被打,就一定要打回去,但是并不代表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,就该在“宽容”的道德绑架中,一味的退缩忍让,默默不语。
 
那么如果孩子真的挨打了,应该教孩子怎么做呢?
 
1. 首先,告诉孩子,如果有人打你,一定要大声的喊出来,表明自己的态度:“你不要打我!打人是不对的!”
 
2. 其次,如果对方继续打或者抓住自己,按住对方的手,把对方的手从自己的身上剥离,并迅速离开,确保不会有进一步的伤害。
 
3. 如果对方继续追打或者场面不可控,立即寻找身边成年人的保护,可以是老师、家长,或者管理员。
 
不一定在每次有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求助于外力,但需要让孩子明白,当自己的能力无法应对时,老师和家长,都是可以保护他们的力量。


4. 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,我们并没有引导,孩子被打以后,自己打回去了。要不要制止?
 
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在面对暴力时最真实的反应,我们当家长的,不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指责、呵斥,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伤心,“我受了欺负,妈妈却帮别人说话”,而把爸爸妈妈划入到了对立面。
 
而是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,“回击别人欺负时要注意分寸,如果欺负停止了,你的回击也要停止,不要造成主动的攻击和伤害”。
 
5. 告诉孩子,在任何场合,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。真正容易被欺负的人,往往都是孤立的。只有融入了集体之中,才拥有了震慑危险的力量。
 
6. 最重要的一点,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么事情,都一定要告诉家长。
 
很多孩子长大以后被别人欺负时一声不吭,不敢告诉家长,就是因为在他们曾经的经历中,告诉了家长之后换来的不是安慰,而是责备。
 
应该让孩子知道,家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信任的港湾,不管事情的结果如何,做父母的都应该尝试着去理解、安慰和包容。让孩子敢于把担忧和恐惧表达出来,而不是压在心里。
 
毕竟,孩子们心理的健康和阳光,才是我们最大的希冀!对吗?
 
暖暖妈,北大硕士毕业,世界顶级咨询公司咨询顾问。公众号:暖暖妈爱分享(ID:nnmafx),原创分享了大量科学育儿心得、亲子游攻略、宝宝用品推荐、亲子教育研究文章。



【文末福利】




分享本篇文章到朋友圈

用以下句子作为“分享语”


教育孩子以暴制暴,并不是什么好办法。与其教孩子如何反抗、以暴制暴,不如让孩子学会怎么样有效的保护自己。





然后截图发到公众号后台!

 



1、5、9、11、15、19、

21、25、29、31、35、39、

41、45、49、51、55、59、

61、65

发回到后台的妈妈即可获得

现金红包奖励

(中奖率高达30%)



 [上周五获奖名单] 




 [领奖须知] 

1.先后顺序按微信公众号后台显示时间排列

2.同一用户重复回复,以首次作答时间为准

3.获奖者红包派发时间:次日上午10点

4.完整获奖名单将于下一篇推送文章中公布



▼点击【阅读原文】关注菜妈育儿

阅读原文
如果您是本文的原作者,且不希望本站快照您的文章,请与我们联络info@WeDigest.com,以便尽快移除您的文章.